本課程透過儀式、場景與設計的視角,在宜蘭場域探索與發展「生活博物館」的概念學習與體驗方法原型。課程內容除了結合理論與案例的討論,探討儀式、場景與設計的交互作用以及多元意涵,更重要的是將透過課堂講座、工作坊與場域參訪,創造與地方社區的連結及對話,以探索宜蘭深溝在地博物館作為地方生活與展示學習空間所涉及的物質文化生態系統、集體記憶與社群認同,如何可能藉由體驗設計來發展融合地方不同世代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機制。最終我們希望同學可以結合對經驗、理論和案例討論,體驗模式的創意共融提案。
2015年的「台北設計城市展」將「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炒得風風火火,方興未艾之際,卻也讓們不免好奇這以「人民力量」、「設計改變社會」為口號的新奇字眼,與過往的社區設計、參與式設計、設計思考、協同設計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鄭陸霖認為,在「設計」之前加上「社會」只是過渡時期的權宜,理想的社會設計應該見證社會這前置詞的消失,畢竟真正值得設計師與社會關注的設計是哪些「足以成為尋常」的新奇。
善哉斯言,值得深究。是以,這是一門以「我們從未社計過」為初心的課程,這門課不行動,只想協助同學建立一套自我學習的分析方法。藉由「穿過你的物件的我的手」、「休士頓,我們遇到問題!」、「讓事情發生」、「社計就是再設計」四個課程主題,試圖穿越那些振奮人心的行動口號,誠實面對:我們該如何面對「社會」與「設計」之間的關係?過度強調行動的方法論是否已經中介了行動者對事物的分析方式?如何在社會(學)中發現設計(策略),在設計(物)中看見社會(關係)?
善哉斯言,值得深究。是以,這是一門以「我們從未社計過」為初心的課程,這門課不行動,只想協助同學建立一套自我學習的分析方法。藉由「穿過你的物件的我的手」、「休士頓,我們遇到問題!」、「讓事情發生」、「社計就是再設計」四個課程主題,試圖穿越那些振奮人心的行動口號,誠實面對:我們該如何面對「社會」與「設計」之間的關係?過度強調行動的方法論是否已經中介了行動者對事物的分析方式?如何在社會(學)中發現設計(策略),在設計(物)中看見社會(關係)?
藝術與創作
|
DS5240
|
這門課整合了藝術創作與設計創作的基礎訓練,試著將美感與創意結合,誘發學生美感潛能及應變的創造能力。希望能透過創作使學生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特質,進而尊重他人的特質並培養廣大的包容力。
今日社會強調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認知與解決問題的實作能力,且期待青年可以透過同理心的建立,加強道德思考能力與實踐公民責任。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公民素養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力,期盼學生可以在習得團隊建立、溝通力等人際互動軟實力的同時,進到各個社會議題場域,深入探討議題形成的原因,實踐社會正義與公民責任。課程以議題建立、培養專案執行能力為核心目標,結合理論與知識傳授、專案執行與規劃能力、業界老師輔導三項機制,使課程兼具理論與實作,實踐「做中學」的精神。
本課程以教練培訓、引導學與流程設計、專案執行三大模組進行,透過三大模組,讓你摸索如何做團隊建立、創造環境腦力激盪、跨領域溝通等在任何團隊合作中會遇到的問題。
・教練培訓:專注於學習設計思考知識,培養設計思考教練的心態。
・引導學與流程設計:專注於學習如何在事前和事中讓一場有效率的會議發生。
・專案執行:為期四週的專案,專注於學習工作坊中不會碰到的設計思考知識,學習如何在真實世界中使用設計思考。
・教練培訓:專注於學習設計思考知識,培養設計思考教練的心態。
・引導學與流程設計:專注於學習如何在事前和事中讓一場有效率的會議發生。
・專案執行:為期四週的專案,專注於學習工作坊中不會碰到的設計思考知識,學習如何在真實世界中使用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