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成果 ●
第一組
李友熊 工管三 / 許愔絜 醫檢二 / 顏加昀 植病所碩一 / 王熙創 資工二
探討安養機構年長者的生活倦怠問題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7110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二組
黃冠瑜 財金一 / 呂心怡 人類四 / 許竣菘 工海二 / 張惇宇 生工二
探討亞健康年長者的旅遊環境不友善現況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1626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三組
郭立鈞 日文四 / 林緒清 機械二 / 蘇彥碩 電機四 / 林宛萱 社工四
探討跨世代青銀互動現況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1876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四組
賴佳靖 社工一 / 張庭嘉 生傳三 / 呂虹葳 獸醫一 / 王承皓 國企四
探討疫情期間在台移工面臨的困境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2463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五組
余靜慈 地理四 / 劉品彣 歷史一 / 李國瑜 社工一 / 陳禹昕 政治三
探討東南亞社福移工的休閒限制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2583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六組
王玟涵 工管一 / 胡喻翔 地理三 / 黃郁涵 歷史一 / 林歷洲 社工五
探討東南亞新二代面臨的社群交流問題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31217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七組
郭思妤 生傳一 / 翁柏暐 政治三 / 蔡諾安 財金一 / 張振宇 機械五
探討外籍漁工的膳宿環境問題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868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八組
王碩 生工二 / 陳潤儀 公衛四 / 陳鼎云 國企四
探討憂鬱症大學生與他人的合作關係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1615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第九組
劉宜甄 植病四 / 鄭皓予 生傳三 / 李玟儀 財金二 / 林庭瑜 生傳三 / 何岳庭 社工四
探討視障者獨自用餐面臨的問題
想看完整簡報請點此下載 | |
File Size: | 1385 kb |
File Type: |
小組合照
◢ 修課心得 ◣
第三組:探討跨世代青銀互動現況
|
第九組:探討視障者獨自用餐面臨的問題
|
(一) 議題
首先,雖然實際訪談之後才發我們的專案題目目前並不是非常迫切,但是對於未來十年二十年那些漸漸年老的年輕老人卻非常的重要,是一個超前部署的概念、防患於未然;第二點,我們發現事實上現今社會平常年輕人在上課,壯年人在工作,與年長者活動的時間是相互錯開的,也因而能一起參加活動且互動的機會並不多;最後是在訪談的時候,有一位年長者反問我們那你們自己平常會參加社區活動嗎?我們才發現「對诶!我們自己平常也都不會去關心、參加這些活動」當下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自認為自己是關心老年議題的年輕人,但回到現實面我們自己也不曾參加過社區中與年長者有關的活動。 (二) 執行 首先,必須學會變通,因為常常會發生不如預期的事,比如此次疫情將我們要去場域實踐的計畫打亂,如果在規劃行程的階段就先將備案想好就不會手忙腳亂,能隨時應變突發狀況;再者,多做少說非常重要,不要空口說白話,與其在開始做之前抱怨、東想西想,不如做了之後就會知道問題真正出在哪,要如何去解決;最後,我們發現訪談外界人士難度相當高,他們並不向學校裡的師長朋友這麼友善,甚至會不耐煩的掛電話,培養接受挫折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 合作 首先能在快樂的氛圍當中討論是最難能可貴的,能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也因而擁有非常友善的表意空間,大家敢勇於發言,往往討論卡住時總會有新想法迸出,使會議進行的更加順暢;再者,在會議前做充分的準備非常重要,透過雲端的會議紀錄,彼此能同步查詢到的資料避免重複,也能互相監督是否完成會議前的準備,以增加日後開會的效率;此外,每位組員雖然全來自不同科系,卻能合作無間、發揮所長,負責任地將分配到的工作盡全力做到最好。 |
一、對議題的反思
在議題的了解面向,小組成員認為最使我們成長的是同理能力的增進。與視障者接觸前小組有許多習以為常的想法,導致難以發現問題,在接觸與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也覺察視障者的獨特與多元,經過一學期的成長小組發現我們面對視障者的心態變得更為開放。透過訪談不同類型的視障者,我們發現無論是我們所欲聚焦的用餐議題,還是視障者生活的其他面向,受訪者都很願意分享,使我們能立體地接近和了解視障者的日常,並從受訪者的角度深入了解議題,打破許多對視障者想像,幫助我們用不同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視障者。 二、對專案執行的反思 經歷一學期的專案執行,小組首先覺察收斂的重要性,回想我們起初訂定題目由於希望盡善盡美,卻容易使討論發散,於是在後續開會的環節小組都會事先訂定討論目標幫助收斂。確認專案題目後,小組面臨受訪者難以尋得的問題,後經mentor介紹、小組在交流版徵詢及到按摩店的場域實踐解決此問題,小組非常感謝每位受訪者與幫助我們完成專案的每個人。尋得受訪者後,小組亦於訪談過程中學習訪談重要技巧,以及訂定訪綱所需的細緻考量,從中我們克服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訪談及詢問受訪者障礙程度的尷尬,到小組能與視障者侃侃而談,改變對視障者的刻板印象。最後,疫情影響致使小組專案有所修改,包含題目的變動、取消預計前往參訪體驗的機構,及取消視障者體驗影片拍攝,小組發現同一目標可以不同途徑呈現,執行過程中保有彈性及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對團隊合作的反思 奠基於起初訂定的團隊公約,我們團隊運作的核心價值為透過意見表達與交流精進合作模式,透過每次的會議討論小組達成共識,再依此訂定死線,並依照小組成員的專長進行分工,以兼顧品質與效率。此外,小組也根據過往經驗進行修正,事先規劃期末時程,使呈現較為豐富完善,期望於專案執行過程中能更進步。最後,小組認為助教回饋每每給予小組明確方向,及小組開會時亦善用各式活動促進討論,皆是協助團隊合作更為順利與緊密的加分條件。 |
第六組:探討東南亞新二代面臨的社群交流問題
(一) 核心思想:同理
「同理」可以說是課堂帶給團隊的最大收穫,亦可以說是貫穿整堂課的核心價值。「同理心」這看似簡單、已在網路上使用浮濫的詞彙,其實不如我們表面看見的那麼單純,想要同理別人之前,必須先放下自己既有的思考框架,嘗試將自己代入受眾的想法之中,才開始了同理的第一步。
也因為透過訪談、透過專案進行的同理,過程中團隊不斷自我反思,嘗試去把自己帶入受眾的立場,讓自己能夠深且了解受眾,降低連接受眾、同理受眾的門檻。我很喜歡這樣的過程,不僅僅能幫助議題上的了解,也讓我變得比較敏銳,或是更有關懷、批判的能力,看見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見解會嘗試去同理、身旁朋友有需求時也比較能了解對方的狀況等等的。
(二) 從組員到朋友,形成共患難的革命夥伴
能從單純的合作夥伴關係進展成交心好友,除了多次見面與談心之外,我們還會額外約出來聚會,或許因為彼此的生活重疊性不高,才更能向彼此傾訴,日子一久也就演變成了基於信任基礎的關係了。起初因為課程進度飛快拉近彼此的距離,而後則是因為我們各自遇到的問題,團隊相互陪伴、理解,營造出安全且舒服類似避風港的存在,團隊彼此願意溝通、傾訴、傾聽,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不只是共努力、共享樂的朋友,也是陪伴彼此共患難的重要夥伴。
在我們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的同時,團隊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戰。起初我們對於團隊的期待都很高,我們有想要做出有影響力大事的共識,不過在經歷狀況轉變的情況下,各種面向的問題接踵而來,包括我們訪談、專案與各自時間分配等,不過發生當時沒有隨著現況做出調整,因而產生了些團隊上的歧異與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讓整個團隊有些力不從心、載浮載沉的感覺。起初我們對於團隊的期待都很高,我們有想要做出有影響力大事的共識,不過在經歷狀況轉變的情況下,各種面向的問題接踵而來,包括訪談、專案與各自時間分配等,不過發生當時沒有隨著現況做出調整,因而產生了些團隊上的歧異與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讓整個團隊有些力不從心、載浮載沉的感覺。
「只有音符在五線譜上的時候,這五條線才有了意義和交集」,那時的我們好像沒了目標,只有幾條線往前衝的五線譜,是沒有辦法自己生成音符的。而在這有如風中殘燭的情況,遭逢疫情使得我們各自的生活被打亂,看似絕望的情況卻因為疫情而有了一線生機,經過想法的傳達,其實團隊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乎我們團隊的事情,在同理大家的心境與情況之後,我們決定要好好整頓,繼續相互扶持彼此前進。
(三) 抽絲剝繭的同理過程
對議題或專案而言,我覺得我們要同理的受眾本身有個很明顯的標籤,這也讓我們跟其他組別不一樣,我們自己必須要先撕下貼在新二代身上的標籤,過程中對我們來說其實衝擊蠻大的,因為發現了這個標籤背後許多的問題,有些是新二代本身心理層面的需求,有些則是整個社會框架的限制。
回到比較軟性的情感連結,高層次的需求不是每個人都必要,但一定是需要的,我們明白基本的生理需求是移工們最迫切的,但新二代卻不是如此,我們所接觸新二代的基本低層次需求都有被全然滿足,那他們還需要什麼?不斷推翻和自我懷疑,就像劉育瑄在《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裡說的,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索問題答案的過程,當你想到一個答案時,一定又會從另個角度裡尋找到另個答案,團隊也非常享受這個找不到答案的過程。
(四) 挑戰自我的舒適圈
課程一開始希望團隊可以同理不同的族群,但胸懷壯志的我們希望能做成一個專案並實踐,這早已遠超課程要求的範圍,純粹就只是團隊想達成這樣的目標。對比學期初的工作任務(訪談對象、書寫訪綱、寄出訪談信件)到後來的書寫計畫書、設計問卷、訂定活動方針,相形之下挑戰是天壤之別的,總而言之,團隊對於整個議題的了解不夠完備,使得我們專案前方的道路一直無法是清晰明確的,為此我們辦的這個聊天室就是讓我們再更了解新二代,同時也放慢腳步。
「同理」可以說是課堂帶給團隊的最大收穫,亦可以說是貫穿整堂課的核心價值。「同理心」這看似簡單、已在網路上使用浮濫的詞彙,其實不如我們表面看見的那麼單純,想要同理別人之前,必須先放下自己既有的思考框架,嘗試將自己代入受眾的想法之中,才開始了同理的第一步。
也因為透過訪談、透過專案進行的同理,過程中團隊不斷自我反思,嘗試去把自己帶入受眾的立場,讓自己能夠深且了解受眾,降低連接受眾、同理受眾的門檻。我很喜歡這樣的過程,不僅僅能幫助議題上的了解,也讓我變得比較敏銳,或是更有關懷、批判的能力,看見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見解會嘗試去同理、身旁朋友有需求時也比較能了解對方的狀況等等的。
(二) 從組員到朋友,形成共患難的革命夥伴
能從單純的合作夥伴關係進展成交心好友,除了多次見面與談心之外,我們還會額外約出來聚會,或許因為彼此的生活重疊性不高,才更能向彼此傾訴,日子一久也就演變成了基於信任基礎的關係了。起初因為課程進度飛快拉近彼此的距離,而後則是因為我們各自遇到的問題,團隊相互陪伴、理解,營造出安全且舒服類似避風港的存在,團隊彼此願意溝通、傾訴、傾聽,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不只是共努力、共享樂的朋友,也是陪伴彼此共患難的重要夥伴。
在我們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的同時,團隊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戰。起初我們對於團隊的期待都很高,我們有想要做出有影響力大事的共識,不過在經歷狀況轉變的情況下,各種面向的問題接踵而來,包括我們訪談、專案與各自時間分配等,不過發生當時沒有隨著現況做出調整,因而產生了些團隊上的歧異與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讓整個團隊有些力不從心、載浮載沉的感覺。起初我們對於團隊的期待都很高,我們有想要做出有影響力大事的共識,不過在經歷狀況轉變的情況下,各種面向的問題接踵而來,包括訪談、專案與各自時間分配等,不過發生當時沒有隨著現況做出調整,因而產生了些團隊上的歧異與心理上的不平衡,也讓整個團隊有些力不從心、載浮載沉的感覺。
「只有音符在五線譜上的時候,這五條線才有了意義和交集」,那時的我們好像沒了目標,只有幾條線往前衝的五線譜,是沒有辦法自己生成音符的。而在這有如風中殘燭的情況,遭逢疫情使得我們各自的生活被打亂,看似絕望的情況卻因為疫情而有了一線生機,經過想法的傳達,其實團隊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乎我們團隊的事情,在同理大家的心境與情況之後,我們決定要好好整頓,繼續相互扶持彼此前進。
(三) 抽絲剝繭的同理過程
對議題或專案而言,我覺得我們要同理的受眾本身有個很明顯的標籤,這也讓我們跟其他組別不一樣,我們自己必須要先撕下貼在新二代身上的標籤,過程中對我們來說其實衝擊蠻大的,因為發現了這個標籤背後許多的問題,有些是新二代本身心理層面的需求,有些則是整個社會框架的限制。
回到比較軟性的情感連結,高層次的需求不是每個人都必要,但一定是需要的,我們明白基本的生理需求是移工們最迫切的,但新二代卻不是如此,我們所接觸新二代的基本低層次需求都有被全然滿足,那他們還需要什麼?不斷推翻和自我懷疑,就像劉育瑄在《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裡說的,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索問題答案的過程,當你想到一個答案時,一定又會從另個角度裡尋找到另個答案,團隊也非常享受這個找不到答案的過程。
(四) 挑戰自我的舒適圈
課程一開始希望團隊可以同理不同的族群,但胸懷壯志的我們希望能做成一個專案並實踐,這早已遠超課程要求的範圍,純粹就只是團隊想達成這樣的目標。對比學期初的工作任務(訪談對象、書寫訪綱、寄出訪談信件)到後來的書寫計畫書、設計問卷、訂定活動方針,相形之下挑戰是天壤之別的,總而言之,團隊對於整個議題的了解不夠完備,使得我們專案前方的道路一直無法是清晰明確的,為此我們辦的這個聊天室就是讓我們再更了解新二代,同時也放慢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