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將社會作為劇場,將展演視為社會過程,探討各種團體與個人身份認同的展演。本課程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日常生活展演性(everyday performativity) (尤其是與族群,性別,地方與國家等認同相關的展演實踐)與各種文化展演(如演唱會,運動會,劇場與儀式等)之間的關係,並藉由理論及實證研究的學習與討論,關注展演與社會的互動性發展關係 。在大學PLUS計畫支持下,本課程與南澳高中原專班課程合作,以南澳部落為跨域對話以及混成學習的場域,引入多元的學習資源,透過臺大與高中原專班學生的協力共創,展現部落學子觀點對於「生活博物館」在地意涵的探索歷程。
● 課程成果 ●
場域合作對象
南澳高中原住民專班
|
◢ 修課心得 ◣
透過課程文本、以及老師上課授課內容學習到不少觀察、描述、分析展演的方式,同時對於生活及展演兩件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培養更敏感的察覺。其中令人期待的南澳實地探討,也許因為安排或者人數的原因,顯得有些走馬看花之意,但這也同樣啟發我對於地方、對於故鄉、對於認同這件事不是一次接觸或者一次觀看,就能全然同理的事情。
陳奎碧 臺師大表藝四
|
學著以「展演」的視角觀看社會,它在我眼中變成了不一樣的樣子。展演與社會這門課除了打開我們觀看社會的眼界,同時也帶領我們實際到南澳部落參訪,透過與南澳原專班學生和當地獵人的實際互動,我們用更全面、更文化、更多元的視角去理解泰雅族與他們的獵人文化,也從他們分享的一個個有趣卻也真實的故事中,試圖去了解我過去不曾深入思考的議題。這堂課幫助我以展演的視角出發,重新定義了我的眼中他們的樣子,最終,也以「展演」作為手法,與更多人分享我們從中獲得的啟發。
蔡宥杏 資工四
|
這個學期修「展演與社會」的收穫,練習和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交流想法。某些在我自身的專業養成過程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開始能夠被挑戰。也看見不同專業的同學思考事情的不同切入角度。除了想法本身的激盪之外,也有許多軟性的部份,是我在這門課中不斷練習的,觀察每個同學的表達模式,把覺得好的地方學起來。如何把自己的想法,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及如何問出能夠被大家討論的適當尺度的問題。如何不先入為主地評斷是否要接受一個想法,而能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可能用各種態度所提出來的意見。如何見縫插針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既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又能推進整體的討論。
許映琪 戲劇碩四
|